國慶檔結束后,影視股全面下挫。10月9日,《三國的星空第一部》出品方果麥文化跌停,《刺殺小說家2》出品方華策影視跌超10%,參與到國慶檔《浪浪人生》《志愿軍:浴血和平》等影片中的橫店影視、中國電影、光線傳媒、博納影業(yè)跌超8%。
據鏡象娛樂統計,10月9日當天,僅上述6家公司市值便蒸發(fā)了140億左右。
比起檔期總票房18.35億收官,同比下降13%,以及總人次5007萬人,同比下降4%的消息更讓人不安的,或許還是檔期內《浪浪人生》《震耳欲聾》《三國的星空第一部》《畢正明的證明》四部中小成本影片無一逆襲,口碑與票房皆平庸。
相比《志愿軍:浴血和平》《刺殺小說家2》兩部大投資影片,檔期結束后我們的目光重點放在四部中小成本影片身上,在于綜合行業(yè)大環(huán)境和多位從業(yè)者的對外發(fā)言來看,控制成本將成為電影行業(yè)的主旋律,中小成本影片現在以及未來都是創(chuàng)作主流。
近一兩年,電影行業(yè)進入低谷期,中小成本影片數量持續(xù)增加,但以小博大的存在卻越來越少,國慶檔《浪浪人生》《震耳欲聾》《三國的星空第一部》《畢證明的證明》沒有一部達成這一目標。究其原因,不是一句“當下市場不是神口碑根本帶不動”就能解釋的。
除了《浪浪人生》,《震耳欲聾》《三國的星空第一部》《畢證明的證明》豆瓣評分都在7分以上,雖說都徘徊在良作與佳作之間,但本質上對觀眾來說都是“預制菜”。主流觀眾所需要的“為我而拍”和“個體價值”在這些影片中都未徹底落地,那從觀眾口袋中掏錢自然就沒那么容易了。
成為主流的中小成本影片
仍難扛起票房大旗
今年國慶檔共上映10部影片,檔期票房TOP3分別是《志愿軍:浴血和平》《731》《刺殺小說家2》,除了兒童向的《豬豬俠·一只老豬的逆襲》,四部中小成本新片《浪浪人生》《震耳欲聾》《三國的星空第一部》《畢正明的證明》檔期票房分別為2.19億、1.75億、7471萬、5176萬。很遺憾,沒有一部在這個檔期成功實現以小博大。
從題材類型來看,國慶檔四部中小成本新片類型相對多元,涵蓋喜劇、犯罪、歷史等題材,但從票房和多維數據來看,對市場的吸引力依然不足。貓眼研究院發(fā)布的《2025國慶檔數據洞察》顯示,2025年國慶檔人均觀影部數同比下降,觀看兩部以上的觀眾比例僅高于2022年。
比較反直覺的是,今年國慶檔《刺殺小說家2》《震耳欲聾》《畢正明的證明》幾部影片的受眾群體是更為年輕的,但檔期新用戶占比均值卻主要由在國慶檔掀起“情緒型觀影”浪潮的《731》拉動。同時,燈塔研究院發(fā)布的《2025年國慶檔電影市場洞察報告》顯示,今年國慶檔35歲以上用戶占比首次過半。
為年輕觀眾而拍,但吸引到的新年輕觀眾卻寥寥無幾。雖說其中也有表現相對較好的,比如《震耳欲聾》便是國慶檔新片中拉新能力最強的影片,這與它避開了競爭最激烈的檔期首日,于檔期第二日開啟點映,借助粉絲貢獻和尚佳口碑保障了點映趨勢向好密切相關。但說到底,也不過矮個里拔尖。
目前,《浪浪人生》《震耳欲聾》《三國的星空第一部》《畢正明的證明》四部影片的貓眼總票房預測分別為3.3億、2.36億、8225萬、8606萬,豆瓣評分分別為6.2分、7.5分、7.2分、7.4分,除了《浪浪人生》都稱不上差,但這已經足夠致命。
從10月4日開始,今年國慶檔一眾新片便開始集體降價,《2025國慶檔數據洞察》顯示,《浪浪人生》降價后人次連續(xù)三日小幅增長,表現稱不上理想,但部分影片表現更為糟糕,單日票價環(huán)比降幅超9%仍未帶動人次增長?!敖祪r大法”都不好使,可見觀眾觀影動力之弱。
國慶節(jié)期間,消費勢頭依然火熱,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在2025年的中秋國慶超級黃金周里,全社會跨區(qū)域人員流動量累計24.33億人次,日均3.04億人次,比2024年同期日均同比增長6.3%,創(chuàng)歷史新高。但電影市場卻與火熱絕緣,今年5007萬的總觀影人次相較去年同比下降4%,場均人次13.7,同比下降15%。
宏觀消費市場的韌性與潛力仍在,只是觀眾為“平庸電影”買單的意愿在快速下滑,這是今年國慶檔幾部中小成本電影票房都未能實現以小博大的共同原因。當然,也受檔期新片定檔普遍較晚、營銷起勢難、觀眾購買預售票熱情下降等諸多因素影響。
今年國慶檔結束后,我們之所以更為關注中小成本影片的表現,在于中小成本影片現在以及未來都是創(chuàng)作主流,今年以來,《浪浪山小妖怪》《水餃皇后》《戲臺》《惡意》等均是中小成本影片。暑期檔,投資相對較高的《長安的荔枝》《東極島》票房表現低于預期后,電影行業(yè)的成本控制力度只會進一步加大。
九月份,在新浪娛樂與海浪電影周聯合主辦的“新浪潮論壇”上,華誼老總王中磊直言:“他(中影董事長傅若清)私下跟我說,超過2億預算的不拍了。當然也有特殊的,比如郭帆的《流浪地球》,2億確實做不了,我們認可,當然依然有機會把成本控制得更好?!?/p>
高投資大片未來一段時間勢必會減少,就如國慶檔兩部大片《刺殺小說家2》《志愿軍:浴血和平》都是系列片一樣。在電影市場找到新的解題思路前,各家影視公司豪賭大片的激情都會減弱,市場主力軍則會成為2億成本以下,甚至成本更低的影片。
將成本控制在2億以下,意味著在業(yè)內看來,票房賣到6億在如今的市場局面下都算理想,畢竟,2025年至今超過6億票房的影片僅有11部??刂祁A算成為行業(yè)大勢,不僅在于電影產業(yè)進入了低谷期,也在于業(yè)內對走好萊塢路線的反思。
“新浪潮論壇”上,王中磊表示:“我們老學好萊塢,不過學歪了,就學到了浪費錢。咱們老跟好萊塢比,可人家是全球票房,我們只有單一市場,而且絕大部分收入來源只有票房?!痹诮衲陣鴳c檔,《刺殺小說家2》某種程度上也算驗證了王中磊的發(fā)言。
可以說,如今電影市場的階段性任務,其實已經從“如何推動行業(yè)復蘇”這一過于宏大的目標,或者是“如何再造《哪吒之魔童鬧?!贰边@一不具參考性的目標,轉移到了“如何以中小成電影守住基本盤并盡可能實現正向循環(huán)”這一目標上。在此背景下,國慶檔中小成本影片的失利,是值得重點復盤的。
漂蕩在半空的“受眾意識”
難以讓觀眾心甘情愿掏錢
過去幾年,“中小成本電影以小博大”這條賽道上的佳話并不少,如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2019年的《少年的你》、2021年的《你好,李煥英》《送你一朵小紅花》、2022年的《人生大事》、2024年的《好東西》《周處除三害》等,均位列中小成本行列。拋開票房大爆的《我不是藥神》《你好,李煥英》,其他均是以小博大的常規(guī)典型。
《我不是藥神》《你好,李煥英》兩部電影的成功,從大方向而言,在于它們都相當符合當時電影受眾所需要的集體價值或普世情感價值,其余中小成本影片的成功共性則在于它們抓住了個體價值和小民尊嚴這兩大關鍵點。近一兩年,相比于集體價值,外界對個體價值的重視度是在持續(xù)提升的,理論上,這非常利好部分中小成本影片的發(fā)展。
展開來講,從觀影結構變化上來看,電影社交屬性的弱化導致觀眾更為在乎內容層面的“與我有關”。今年,電影市場的“弱社交屬性”從春節(jié)檔延續(xù)到了國慶檔,《2025國慶檔數據洞察》顯示,國慶檔單人購票比例為近五年最高,其中《震耳欲聾》單人觀影比例更是接近五成。
再從時代情緒上來看,年輕一代需要個體價值表達,需要電影所傳遞的深度人文關懷?!妒分?,許倬云接受許知遠采訪時便對當下年輕人的迷惘狀態(tài)有深度闡述:“今天的青年人,我為他們悲痛,他們也悲痛,他不光悲痛,他們還驚慌。所以我這幾年的功夫,我最大的中心點是放在和他們說,告訴他們利害以外、金錢以外還有什么?有人,有你自己?!?/p>
綜上所述,觀眾對大部分中小成本影片的要求,在于以“個體價值”為切入點,創(chuàng)作上要實現“為我而拍”這一核心目標,而國慶檔四部中小成本電影,嚴格意義上都沒做到這一點。其中票房最好的是《浪浪人生》,這部亭東影業(yè)出品的電影“相當韓寒”,也相當模板化,它還是典型的聚焦小人物的溫情勵志流劇情片,看似誰都可以代入,實則大家都很難代入。
《浪浪人生》在宣發(fā)中一直主打“家庭”這一概念,但它對“一個家庭如何在風浪中有尊嚴地活著”這一命題的詮釋相當流于表面。對比家庭題材的天花板影片,如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對“家庭尊嚴”的思考,《浪浪人生》的樣板間敘事中夾雜的情感與思考過于稀薄,最終只能淪為理想化的溫情勵志雞湯。
《震耳欲聾》是四部影片中口碑最好的,但它聚焦的小人物是邊緣群體,這幾年觀眾實在經歷過太多同類型影片的洗禮了,且不說更早的《少年的你》《溫柔殼》《奇跡·笨小孩》《送你一朵小紅花》等,2025年開年至今就有《小小的我》《向陽·花》《不說話的愛》等多部同類型題材。一者,它的題材并不主流,二者,這一題材已經被竭澤而漁了。
至于《畢正明的證明》,這一國慶檔開始前外界看好的黑馬,它乍看非常新潮但實則老派色彩強烈,比如影片的“視覺奇觀”不少是《天下無賊》就已經玩過的,比如影片的價值落點為個人英雄主義。《三國的星空第一部》非現實主義題材,在此不做贅述。
所以,國慶檔幾部中小成本影片的切入點確實是個體價值,但某種程度上,它們都是電影市場的“預制菜”,是保守主義創(chuàng)作思潮的體現。貓眼研究院在《2025國慶檔數據洞察》報告中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即未來商業(yè)電影需要更加重視創(chuàng)作階段的“受眾意識”,所謂“受眾意識”,本質上就是如何將個體價值落到實處,而非僅有一個小人物標簽。
回看2024年表現亮眼的中小成本影片《好東西》和《周處除三害》,也能發(fā)現問題所在,拋開先鋒性這一共性,兩部影片的“受眾意識”都落到了實處?!吨芴幊Α分谐鰝鹘y道德準則的觀影體驗,與年輕一代正在重構的道德標準一拍即合?!逗脰|西》的內核很多元,但一句“正直、勇敢、有閱讀量”,足以成為當代女性的精神指南。
事實上,暑期檔票房冠軍《南京照相館》也是“受眾意識”落地的教科書級案例。影片既傳遞了永不過時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同時又以普通人敘事實現了個體價值的呈現?!赌暇┱障囵^》中的個體價值,不是針對普通人的雞湯,它告訴觀眾普通人在危難關頭可以獨善其身,也可以在歷史進程中迸發(fā)出超越自我的能量,也講清楚了二者之間的轉化過程。
觀眾的娛樂選擇變得更多了,觀影審美也在飛速迭代,僅憑小人物標簽就可以從觀眾口袋中掏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小成本影片頻頻以小博大的時代也過去了。對觀眾來說,“為我而拍”是基礎,言之有理與言之有物是前提,否則,在這個“不想花錢看平庸電影”的時代,中小成本也不會成為安全牌。